民國三年袁大頭是目前市場上交易比較多的一枚銀元,最常見的是壹圓面值的版本,貳角面值的民國三年袁大頭則較為少見,當時錢幣的換算關系和人民幣一樣,以十進位,1元等于十角,一角等于十分,一分等于十厘。民國三年袁大頭貳角銀元屬于小面值的民國三年袁大頭銀元,主要是作為輔幣使用,因此沒有大量流通,鑄造量較少,到了現(xiàn)在,存世量遠遠不如壹圓面值的版本。
民國三年袁大頭貳角(圖片及價格來源于愛藏平臺)
(民國三年袁大頭貳角銀元正面)
(民國三年袁大頭貳角銀元背面)
上圖為民國三年袁大頭貳角銀元,從圖片上我們可以看到,該枚銀元的正面和其他版本的民國三年袁大頭沒有什么的區(qū)別,鑄有袁世凱五分側面像,八字胡,上列“中華民國三年”的字樣,而錢幣的背面稍有不同,民國三年袁大頭貳角銀元錢背中心為“貳角”二字,以嘉禾紋飾環(huán)繞,上環(huán)“每五枚當一圓”六字。上圖這枚銀元品相一般,中間12點方向有個小焊點,所以沒評上分,去年二月份曾在愛藏平臺拍出420元的價格。
藏友們除了關注錢幣市場價格外,鑒定真假也是收藏錢幣前的一個重要步驟,尤其是像民國三年袁大頭這類在市場上假幣較多的銀元,大家更要仔細分辨,民國三年袁大頭真?zhèn)舞b別的方法和大多數(shù)銀元一樣,可以通過錢幣的包漿和銹色辨?zhèn)巍?/p>
民國三年袁大頭真?zhèn)舞b別
一、包漿辨?zhèn)?。傳世銀圓表面有一層氧化銀,就是人們常說的包漿。包漿主要有淺黑色、淺灰色、淺橙色和粟殼色。用鞋油擦涂和蠟火燒烤出來的包漿呈重黑色,一眼便識。
(圖為民國三年袁大頭壹圓真品)
二、銹色辨?zhèn)巍cy圓停止流通后,存放不當會生銹。傳世銀圓銹層很薄,呈墨綠色。出土銀圓一般銹層較厚,局部銹層凸起。兩枚銀圓銹在一起,磕開后,表面有分布不勻的白色亮點,迎光而視閃閃發(fā)光,俗稱“泛銀”,泛銀現(xiàn)象是無法作偽的。陪葬出土銀圓多數(shù)泛醬紅色,局部有綠色銹斑。水坑銀圓通體泛綠銹。真銀圓的銹色是歷史的烙印,很難去掉,用堿水沸煮而不退。假銀圓人工做作的銹呈淡綠色,用指甲就能刮掉,用針扎在上面可直立不倒,用堿水沸煮半小時便銹色全無。假銀圓的銹用鼻子聞有腥味,用舌頭舔有酸味。
現(xiàn)在鑒別錢幣真?zhèn)蔚霓k法還是比較多的,諸如:聞氣味、看邊齒、稱重量等等,不過隨著錢幣造假技術的提高,這些方法對那些可以假亂真的假幣來說,一般人已經很難分辨出來了,大家最好還是找一些專業(yè)人士或平臺進行鑒定,如果身邊沒有相關渠道的話,可以關注愛藏公眾號airmbcang,上面有專業(yè)的鑒定師幫你免費鑒定,藏友們只需要關注后將要鑒定的錢幣拍照上傳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