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的內容主要來講講袁大頭三年黃銅版,那么黃銅版的袁大頭真的存在嗎?事實證明還是存在的,因為在在正式開鑄銀幣前,有黃銅試機這一過程,其試機結果稱為試機樣幣。而黃銅試機樣幣,非正鑄品,與銀質試樣幣,性質不同。多在沖壓出來后銷毀之,但是小有一些遺存下來,因其為不能流通的銅品,故其不會沖擊流用銀幣的正常流通使用,然,其卻是收藏的珍貴品種。
袁大頭三年黃銅版真品圖片(圖片來源于雅昌拍賣網(wǎng))
袁大頭三年黃銅版收藏價值:
中華民國三年袁大頭(試鑄幣)其實民國試鑄幣就是當時從國外買過來的機器,因為第一次鑄造,用銀改為銅,用銅水冷卻后機器鑄壓,試鑄幣是當時的完成品樣品。是后續(xù)鑄銀幣的對照品,整個國家這種版別才幾枚到十幾枚而已。機制幣的制作生產(chǎn),從祖模設計、工具模翻制,從銅料熔煉,到壓軋銅板、制作銅餅、晃洗、退火、滾邊、印花等,前后涉及到的工藝流程有十幾個環(huán)節(jié),需要不同技術工種緊密配合,可以說機制幣的生產(chǎn)過程,就是一件藝術品的繪制過程。試鑄幣的制作版式,絕對是和流通幣在規(guī)格上是一樣的,只是試鑄幣是一個標本,流通幣是根據(jù)標本制作出來的錢幣,總體保持一致。
袁大頭銀幣當中,最為珍貴的品種是民國三年試鑄幣,一般的收藏市場當中,難以見到此類一筆的身影,即便是在各種拍賣會當中也少有出現(xiàn)。這枚中華民國三年袁大頭試鑄幣的大小規(guī)格、文字圖案和紀地紀值等特點,都與華書所載的中華民國三年袁大頭銀圓十分一致,因此,可以判定這枚銅幣確系同一銀模所鑄。其制作試鑄幣的目的是以檢驗制造流程、設備狀態(tài)為目地,驗證產(chǎn)品是否可達到設計目標的實驗幣,我們稱之為試鑄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