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頭是民國時期主要流通貨幣之一,“袁大頭”是對袁世凱像系列硬幣的口語俗稱,嚴謹點說叫“袁世凱像背嘉禾銀幣”。北洋政府為了整頓幣制,劃一銀幣,于民國三年(1914年)二月,頒布《國幣條例》十三條,決定實行銀本位制度。本文主要介紹袁大頭三年八背的相關內(nèi)容。
袁大頭三年八背價值
三年八背是三年大頭中的一個重要品種,其價值地位介于O版大頭和O版三角圓之間,而存世量卻比O版和O三都少。價值的窒礙或許是因為十年八背拖累的緣故,因為十年八背相對較多,而三年八背就很少了。
袁大頭三年八背特點
三年八背,真應該叫八換三,當年流通八年,含銀低信譽不好,有的廠家用閑置八年的模具,涂成三年大的頭,其實是一種模具的改變,而真的三年沒有血緣關系,是八年大頭模的改造。"由于它是一種老模具,所以好的產(chǎn)品很少,銀含量仍然很低,綠色較多,拋光邊較弱的模具裂紋很常見。它的特點是:民間文字大,漢字下漢字厚,民國三年,六個字在原來的八年模子中填入修改。
以上就是關于袁大頭三年八背圖片價格和袁大頭三年八背特點的內(nèi)容,“袁大頭”在貨幣收藏界被稱為銀元之寶,它是中國近千種近代銀幣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銀元品種,也是近代中國幣制變革中的一個重要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