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銀錠的貨幣功能是在漢代以前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在隋唐以前稱之為“銀餅”、“銀笏”,宋金時期稱為“銀錠”,元代稱為“元寶”。這時“元寶”一詞含有“元朝之寶”的意思。明清兩代白銀作為主要貨幣流通,鑄錠盛行。不過現(xiàn)在大家所見到的銀錠都是明清時期的銀錠居多,那么你知道怎么樣辨別明代銀錠真假嗎?
明代銀錠圖片及價格
明代“大展鴻”四兩銀錠一枚,重量:128.7克,寓意“大展鴻圖”、“大展鴻猷”等,銘文以篆體書寫,目前僅發(fā)現(xiàn)此一枚,極罕,藏品拍賣時間2020-08-27,拍賣成交價格1725元
明代銀錠真假鑒定
明清銀錠的成色一般在95-98之間,外表具有銀的特殊光澤和溫潤。因澆鑄時范中殘留有氣體的原因,銀錠底部都有不規(guī)則的氣體空洞,中國元寶專家劉振榮先生將其稱為蜂窩。蜂窩是鑒定真?zhèn)魏统缮闹匾獏⒖紬l件。蜂窩較深、洞圓潤光亮、神氣足、有彩色光澤者,成色必好。如果蜂窩中灰黑一片,銀錠則很有可能是低色或贗品。銀表面容易氧化,所以常有一層黑色和灰白色的氧化銀。
現(xiàn)在銀錠作假愈演愈烈,在民國初年就已出現(xiàn)偽造明清銀錠的現(xiàn)象,主要是減低銀的成色和重量。現(xiàn)今所見造假主要有幾種方法:一是用鉛錫,其表面呈青黑色,比較容易辨認;二是澆鑄時將銅塊凝固在銀錠內(nèi)部,外表鎏銀,體大而輕,手感顯然不同;三是灌鉛法,在真銀錠底部挖出一個小洞,取出銀后灌入鉛,再封焊洞口,仔細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洞口留有封焊痕跡;四是用新白銀鑄老銀錠,這種銀錠包漿、蜂窩、鑄文款識都沒有當時的風韻。
明清銀錠分官鑄和私鑄,官鑄大多鑄有銀局名,私鑄銀錠一般鑄有私銀錢號等等。二者價格相差甚遠,官鑄銀錠往往是私鑄銀錠的幾倍,甚至十幾倍。銀錠具有較高的保值功能,近幾年價格暴漲。市場上明代50兩銀錠價格已達六七萬元,清代最小的銀錠也達千元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