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永通寶】
一、基本信息
寬永通寶是日本歷史上鑄量最大、鑄期最長、版別最多的一種錢幣,同時也是流入我國數(shù)量最多的外國錢幣之一。
它始鑄于日本第108代后水尾天皇寬永三年(1626年),從1636年開始大量鑄造。當時日本各地的錢爐均有鑄造,至明治初年還在使用,前后流通長達240余年,后因德川幕府滅亡而廢止。寬永通寶錢在長期的中日貿易及交往中不斷流入我國,至今在我國各地均有發(fā)現(xiàn)。
二、古幣由來
日本是最早開始仿鑄中國方孔圓錢的國家。據(jù)一些專家研究,日本在公元708年奈良朝元明天皇和同元年(公元708年,相當于我國唐中宗景龍二年)開始仿效中國唐朝鑄幣,鑄行“和同開珎”方孔圓錢。到19世紀60年代,共鑄行方孔圓錢32種,其中的“寬永通寶”是鑄行量最大的一種。
我國明代施行鈔、銀、銅錢并行制度,但銅錢的鑄行嚴重不足,在明代的十七帝中,只有九代帝王鑄過幣(如明宣宗時自宣德年后的幾十年間沒鑄過幣)。于是便允許唐、宋舊銅錢入流,這便為民間的私鑄錢和流入中國的日本仿制錢的流通提供了條件。
日本于“寬永”二年(公元1625年,相當于明熹宗天啟五年)開始鑄造“寬永通寶”銅錢,歷經(jīng)天明天皇至孝明天皇等十個皇朝,到1867年(相當于我國的清同冶六年)止,長達242年之久。所以,“寬永通寶”流通到萊蕪的時間,最早也應在明末清初之時。
日本的“寬永通寶”錢在中國民間流通了多年,直到清乾隆初年,才被官府知道,懷疑是私鑄錢,還另用“年號”,這無異于謀反。于是,乾隆皇帝諭令江、浙、閩各總督、巡撫窮治開爐造賣之人。幸虧江蘇巡撫莊有恭的幕僚見多識廣,道出來歷。于是,兩江總督尹繼善和江蘇巡撫莊有恭“會銜上疏”,講出來龍去脈,乾隆皇帝才又諭令嚴禁商船攜帶倭錢;民間使用的,官為收買。至此,事情才算了結,現(xiàn)存世極少,價格昂貴。
三、古幣的流行
自清咸豐三年(1853年)開始,清王朝為籌措鴉片戰(zhàn)爭賠款和鎮(zhèn)壓太平軍的軍費,開始鑄造“當十”、“當五十”、“當百”、“當千”的虛價大錢,結果造成錢價大跌,交易混亂。外國的輕錢也乘機而入,紛紛流入中國。如朝鮮的“常平通寶”錢、安南的“光中”錢、“景盛”錢等,而日本的“寬永通寶”錢更是借機大行其道。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修“泰萊高速路”時,在方下至楊莊路段曾出土過部分清代銅錢,多數(shù)為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光緒年號的紅銅質銅錢,其中就有一定數(shù)量的日本和安南銅錢摻雜其中。
《新元史》《食貨志七》《鈔法》中就有“……至元十四年.……日本遣商人賜金來易銅錢,許之”的記載。日本通過各種渠道從中國取得銅后,制造輕質銅錢,然后再輸出到中國換取重質銅錢,運回國熔化后再鑄造更多的輕質銅錢,再輸出到中國換取更多的銅錢或銅材,如此往復,財富便越聚越多。所以,利用本國所鑄銅錢對中國進行經(jīng)濟掠奪,也是日本的一大創(chuàng)舉。而數(shù)百年后,當其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時,更是直接采用了取之于華、用之于華的“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的強盜政策。據(jù)《山東省志》第54卷所載: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時,由于銀賤銅貴,外國人乘機大量收購中國制錢,在破壞中國錢幣制度的同時,為本國積累戰(zhàn)略物資(銅材),日本人更是首當其沖。1915年以后,受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影響,作為戰(zhàn)略物資的銅材價格暴漲,在中國國內毀錢取銅之風大盛。日本人為從中國購銅轉往他國牟利,無視中國法律,雇傭中國人在山東內地大肆收買、販運、熔毀制錢為銅塊后報關出口。僅1916和1917兩年間,每年就出口60余萬擔,值關平銀900萬兩。當時,日本售給俄國的銅塊,有三分之一系中國制錢,直接導致了直、魯、豫三省制錢日減。
四、古幣的落幕
1920年前后,國內各省軍閥紛紛濫鑄銅元之時,山東的錢價較高,而銀價較低,日本人便乘機盜鑄中國銅元,低價售給中國商人,分運內地,成為導致各地發(fā)行虛價銅元的重要原因之一。當時萊蕪、章丘、寧陽、聊城等十三縣流通的部分“當四十文”的銅元,就是這種背景下的產物。1928年8月、9月間,山東即有重量不等的由銅元熔化的銅塊運往日本。其定期開往日本的泰山丸、日光丸等每次裝運的銅塊就不下三四千塊,每塊約重七、八公斤。
1935年,國內實行“法幣”制度,政府限期回收銅元,日本人又乘機大量收購。僅1936年12月,“膠海關”就從開往大連的日本輪船會寧丸上就查出銅元3汽車。
1938年到1945年期間,日偽政權在其占領區(qū)內大肆搜刮銅制品,除利用商人到農村公開收買外,還按戶、按人頭強行征收,民間積蓄的銅元、制錢,幾乎被搜刮凈盡。萊蕪地區(qū)也曾一度成為日本人的占領區(qū),自然也難免其禍。
五、古幣種類
據(jù)史料記載,寬永二年(1625年)乙丑,水戶田町之富商佐藤新助,向日本政府請鑄寬永新錢。后累朝鼓鑄,長達二百余年之久,品類頗繁,不下千余種,而且數(shù)量極大。光背最為常見,另背有文字(背“文”、“元”字最多)星點、紀年、紀數(shù)(背“十六”較少)、紀地及波紋(當四錢)等。初鑄寬永通寶的永字一般由“二和水”組成,稱為“二水寬永”,傳世較少。自寬永十三年至寬文初年所鑄的稱“古寬永”,特點是寶字末二三筆相連,稱“連足寶”,根據(jù)鑄時鑄地可分十多個類別,其中“志津磨大字(字形大且與外廓相連)”、“魚尾寶(寶字最末兩筆從中間向左右彎曲分開,形若魚尾)”、“長尾寬(大字且尾筆向上至寬字的最頂部)”等版別較少見。另外,像“坂本草永(永字的左半部帶草書)”、“仙臺坡寶(寶字左高右低)”、“竹田異永(永字特大,右面二筆偏低)”等版別的書體與上面幾種都各有特色。自寬文八年(1688年)后鑄造的稱“新寬永”,其特點是寶字末二三筆分開,稱“分足寶”,輪廓端正,文字較細,其版別更為復雜,除銅錢外,還有大量鐵錢。新寬永有幾種相當稀少,如一些寬緣大型錢、奴錢(背內廓極大且與外廓相連)、小字鉛質樣錢等,還有一種背為“白鶴過海圖”的新寬永,鑄造極精,可能屬開爐錢。從幣材上分,有金、銀、銅、鐵、鉛,銅錢又分紅銅、黃銅、青銅,而以紅銅最常見。由于制作精良,為當時我國民間所樂用,成為流入我國混用的方孔圓錢之冠。
六、歷史見證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半兩和五銖錢在日本多處出土即是明證。到唐代,兩國交往更加密切,互派使節(jié),而且唐朝文化對日本影響很大。歷年來出土的唐代開元通寶錢數(shù)以萬計。而日本最早的方孔圓錢“和同開寶(王爾)”錢就是仿開元通寶錢而成,在我國也有發(fā)現(xiàn)。到了宋、明兩代,兩國經(jīng)濟往來更加頻繁,中國錢幣繼續(xù)大量輸往日本。后來,日本仿鑄中國宋、明的年號錢,也用漢文,名稱一樣。這些錢幣以及其他的日本年號錢也大批流入我國。當然,寬永通寶是最為常見的。
七、文化價值
寬永錢遍及我國城鄉(xiāng)各地,東南沿海各省更是多見。由于中國歷史年代表上找不到“寬永”這個年號,不少初學者時有來信詢問的。其實,還有不少鄰國舊古錢幣在我國流存著,象朝鮮的“常平通寶”、越南的“景興通寶(巨寶)”等不斷發(fā)現(xiàn)。正是這些錢幣的存在,反映著我國古老文化對歷史文化所起到的具大作用,并成為中日兩國以及其他鄰國友好往來的歷史實物見證。
八、版別介紹
寬永通寶
“寬永通寶”背人物花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