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紫砂壺中,有一種特別可愛的壺,叫做龍蛋壺,形狀憨態(tài)可掬,圓潤如蛋,看起來可愛感十足。龍蛋壺明季古式,殊為可愛,以橢圓線構(gòu)成基本輪廓,造型單純、流暢,粗獷敦厚,整體感強。由于此壺形大開大闔,豪放瀟灑,一直被壺家評之為優(yōu)秀的紫砂藝術(shù)品,故偽品皆是,也多為時大彬本朝同時人。
龍蛋為古壺式,清吳梅鼎《陽羨茗壺賦》云:“圓者如丸,體稍縱為龍蛋。”傳明代時大彬即有此款,今可見清人拷貝。
龍蛋壺身有高矮之分,矮而圓者另名之曰文旦。文旦名稱之來歷有二說,一說壺形如生果之文旦柚,故名。另說文旦為陶工名,臺北成陽藝術(shù)文明基金會藏有朱泥 壺,壺底有陰文行楷刻款:“詩意半在小橋西”,署名“文旦”,其書筆意連接,乃趁泥坯未干時以鐵刀或竹刀刻就。以此觀之,此壺時代約為清前期至中期。又見 道光元年(1822年1月)于南洋淹沒之泰興號商船出土外銷時間茶壺,亦有朱泥文旦,底款亦為陰文刻款:“風景不與四時同,文旦”。清代朱泥壺還有“文 九”“文遠”等陶工款,可為“文旦”乃陶工之旁證。后,文旦則成此類壺式專稱。
總觀龍蛋形制有明代遺風,追求自然、硬朗、樸拙,大開大合。整壺觀去,身桶、流和鈕之設(shè)計于圓潤中皆寓以三角造型,耳把大而垂,把勢與壺體趁勢,尤其壺嘴 為三角圓錐,根部粗,至流口大幅收縮,爽利簡勁。清中期之文旦則漸趨含蓄優(yōu)雅,文氣稍重。其身桶變矮并圓潤飽滿,壺嘴不復三角漏斗狀,一變?yōu)閳A形包嘴,壺 鈕則呈扁珠狀,壺把亦豐美,出現(xiàn)倒把現(xiàn)象。
此種文旦在制作中需轉(zhuǎn)折流暢有力,拼接自然圓潤,若工藝不佳則易流于臃腫,雖豐腴卻有纖弱垮塌之病。故,文旦中豐美而圓挺者殊為難得,又因其形似乳房,則 俗稱“西施乳”。資料顯示清中期尚未見此名,此種叫法是否始于清晚期至民國年間,尚不可定論。今人覺此名不雅,遂改稱“西施壺”或“倒把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