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是社會上曾大量流通過一種紅色的水電站5角券,這是一種近似西洋紅和紅汞那樣的紅色,依稀記得我小時候也曾使用過它。問題是,這樣一種明顯有別于紫色水電站券的另一版別,為什么不錄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貨幣圖錄》?難道它不是人民銀行正式發(fā)行的?它又有什么樣的神秘故事呢?
我手里正有一張這種紅色水電站5角券(無水?。┖投堊仙娬?角券(有水印、無水印各一張)共三個版別的水電站5角券。這是不是集齊了呢?在網上查看,確有不少幣商聲稱水電站5角券就是這三個版別的。
但在牛雙躍同志《第二套人民幣的發(fā)行背景與收藏前景》一文(見《收藏》1999年1期)的“第二套人民幣版別一覽表”中,列出了二種版別的5角券,每種版別又分有水印和無水印,但沒有標明二種版別的不同顏色或其它之處的區(qū)別。如果此系指紫色和紅色,那么水電站5角券就就應該有4個版別的,集齊它也應該是4張。但未曾見有此說或報導。所以我在本文題目“水電站5角券集齊有三張”的后面加了個問號。
對于第二套人民幣中“蘇三幣”(指在前蘇聯(lián)印刷的井岡山3元券,各民族大團結5元券和工農像10元券)的討論介紹得多,惟對水電站5角券的版別沒見談及。特寫此拙文,希能引起紙幣收藏家的關注,更望人民銀行能對紅色水電站5角券作出解釋。
楊覺同志發(fā)表于本報第11期《水電站五角券集齊有三張》的文章。讀了很有感觸,也想談一點看法。
從收藏的角度看。1953年水電站五角券應該有四個版別。分別是紫色版有水印五角券、紫色版無水印五角券、紅色版有水印五角券和紅色版無水印五角券、(本人手上就有這四張不同的券別)。需要說明的是,所謂紅色版,其實應該叫紅色陰陽版更為貼切,因為票券正面顏色為西洋紅色,而背面仍以紫色為主,其中有水印券的紫色偏淡。
從研究分析的角度看。既然權威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貨幣圖錄》中沒有錄入紅色版水電站五角券,那就表明中國人民銀行沒有正式發(fā)行過該版別的五角券。那么,目前錢幣市場上實際存在的紅色版水電站五角券,又作何解釋呢?根據我的觀察,在第二套人民幣流通期間,很少見到這種紅色版水電站五角券;但在人民銀行告示停用后,古玩市場上常可見到紅色版水電站五角券,更有幣商還成刀連號出售。對這種現(xiàn)象,我認為有以下兩種可能;
一是由油墨質量引起紙幣變色褪色。因為紫色是由紅色與蘭色調配而成的,如果一種顏色附著力較差,在一定氣候影響下,就容易引起變色褪色。例如同屬第二套人民幣的1953年版紅壹元票券,也曾因票面變色褪色而改印了1956年版黑壹元票券。因此紅色壹元由此身價倍增。
二是由于人為染色而造成紅色陰陽版。這種現(xiàn)象在2006年7月19日第28期《大眾收藏》報上有報道,指出紅色陰陽版水電站五角券是人為染色的。想想也是,目前市場價紅色版五角券比紫色版五角券要貴一倍以上呢,有利可圖呀!順便再提一句,在第三套人民幣收藏交易中,也有人為的票券,如所謂的“二角漏色版票券”和“五角漏色版票券”,其實都是把普通膠印版票券人為染色而成,但市場價卻比原版票券高2至5倍。
總之,我認為如果是由自然原因而形成變色褪色的全新票券,是有收藏和研究價值的。但如果是由人為染色而造成的所謂漏色版也好,陰陽版也罷,就談不上收藏價值了。只能作為錢幣收藏家和錢幣愛好者如何辯偽的一種實物對照憑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