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國內也為印制新鈔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檔案詳細記載了國內送去的物品清單,包括國徽、行長圖章和深線花紋鋼版,套花畫樣,民族大團結、石雕和敦煌照片,全套裝飾及文字鉛版、鈔票樣本、規(guī)格尺寸等等。
一年半后,1954年4月12日,張聞天大使向蘇方提出了“新印10元券20億元,計2億張”的口頭請求,并初步商定于1956年內全部交齊。
1954年10月,張聞天大使正式照會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除與蘇方再次確認新印10元券外,還解釋:“設計稿樣須重新設計,延至今年12月間始可轉交蘇方,交貨期限是否因此亦須相應順延,亦請考慮”。照會還增加了5元券的印數為“20億元,計4億張”。
對于印制計劃的再次改動,蘇聯財政部副部長茲洛比曾回答:“困難當然有,你們有,我們也有,不過是可以克服的,算不得什么”。
最后,蘇聯代印的人民幣全部如期完成,其中有1.6億張3元券還應中方要求提前了4個月交貨。自1953年9月底起,裝有成箱人民幣的列車一列一列從莫斯科開出,前往滿洲里。貨物品名被寫成“技術裝備”,發(fā)貨者是“蘇聯木材公司”,收貨方為“滿洲里進口公司”。交接在滿洲里火車站的列車上進行。
為了安全起見,交貨俱在白天進行。蘇聯方面特別提醒:“在中國境內運送時,切勿泄露蘇聯財政部或國家銀行字樣”。
在新鈔交接過程中還出現了一個小插曲。1954年7月5日,“蘇聯木材公司”經理在5元券即將啟運時,向我使館誠實告白:“承印3元券時已完成所規(guī)定之任務,但因有一工廠超額印制了95萬張,因此數量巨大,故建議仍運交你方”。對于這批蘇方擅自加印的3元券,南漢宸行長很快答復同意“運交我方”。
雙方共在滿洲里交接了9批次的人民幣。
在“蘇聯老大哥”的幫助下,新中國有了第一套采用膠凹套印,版紋深、墨層厚、有較好反假防偽功能的人民幣。1955年3月1日,蘇聯印制的人民幣3元、5元券和國內印制的2元券、1元券及角、分紙鈔共10券種發(fā)行流通;1957年12月1日又發(fā)行了10元券。后來,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1964年4月15日起限期回收1953年版的3元、5元和10元紙鈔,一個月后停止收兌和流通使用。